随着智能门锁普及率提升,"夹手"安全事故引发社会关注。记者从黑猫投诉、小红书等平台获悉,多款品牌智能锁因设计缺陷导致用户手指被夹,轻则红肿破损,重则骨折,消费者质疑产品安全设计存在漏洞。

消费者投诉集中反映共性问题:广东消费者陈女士称,家中儿童关门时手指被推拉式智能锁夹伤,伤口缝合 3 针;北京用户投诉某品牌锁具,成人开关门时多次被夹,客服竟建议 "养成右手开门、左手关门的习惯"。在小红书平台,"智能锁夹手" 相关分享超万条,有用户将部分产品称为 "手指切断机"。

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安防检测中心副研究员戴学嵘分析,垂直握把的推拉式智能锁是 "重灾区"。传统机械锁体把手到门框距离仅 60 毫米,多数电子锁沿用该设计,预留空间小于成人手指直径,极易引发夹伤。行业从业者补充,部分用户操作习惯不当也加剧风险,但核心原因仍是产品设计未充分考虑使用安全。
当前行业标准存在空白。我国现有《电子防盗锁》《指纹防盗锁通用技术条件》等标准侧重防盗性能,对门把手安全间距、防夹手设计等缺乏明确要求。尽管部分企业推出按键开门、单边凹把手等改良设计,但受成本与技术限制未能普及。
监管部门与行业正积极应对。中山市市场监管局近期举办锁具质量培训,强调企业需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;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建议,应加快制定防夹手性能专项标准,明确把手间距、缓冲装置等强制性要求。部分品牌已启动产品升级:鹿客推出掌静脉识别锁,通过无把手设计从根源避免夹手;德施曼在新款产品中加入红外感应防夹功能。
消费者协会提醒,选购智能锁需关注三大要点:一是优先选择把手与门框间距大于 80 毫米的产品;二是查看是否具备防夹手感应装置;三是确认品牌售后保障能力。业内呼吁,智能锁安全不应仅聚焦防盗,使用安全同样重要,需通过标准完善、企业自律、消费者教育多维度筑牢安全防线。目前,行业协会正联合企业制定《智能门锁使用安全指南》,预计 2025 年底发布实施。